当前位置:首页 > 惠浦动态 > 
南昌-惠浦商业摄影- “审视社会”,“解析人性”是体现摄影价值的重要课题 分享
发布时间:2014-06-09 17:26 编辑:南昌-惠浦商业摄影-
 “审视社会”,“解析人性”是体现摄影价值的重要课题

——《当代语境下的摄影价值》研讨会现场发言

/康国生

 

 

“语境”一词,简单地说,就是语言环境,展开来谈是个不小的概念,已经成为一门学科。而“当代语境”,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内涵也是不尽相同的,它与社会体制、生产力水平、人文素质、思想观念、传媒水平等密切相关。当前,在我国大变革、观念大融合的前提下,“网络、多媒体、读图时代、全民皆摄”等关键词让摄影具备了比较重要的话语权。所以,如何挖掘摄影的价值,是值得每个理论家和摄影师探究的重要课题。

现有的摄影理论如此繁杂和相互争执,令初学者研读起来颇费脑筋。我仅从摄影的外围入手,结合切身体会,谈点不成熟的看法。

 

我一直认为,不管处于何种语境,采用何种体裁,在“自然.社会.人”这样的大前提下,摄影的价值,应该强化以下两个方面的理念:

 

一是审视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是解析人性的本质。

 

这两个主题,一直都是哲学家们(包括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文艺工作者等)不断探究并且纷争不断的大问题。

哲学,是一切学科的母体。世界史上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迭,无不昭示着英雄(或人民)操盘,对某种哲学观念做出的社会实践。其正确与否,功过几何,仅从短暂的时空和眼前万民是否拥戴上是难以得出明确结论的。

优秀的哲学理念付诸社会实践后,应当具备更持久的科学发展观。它定是人性的,最大限度地主张人类的个性解放,自由平等以及相互关爱,同时尊重其他生物的生存权以及整个生存环境的和谐、可持续性。

如果把人类比作羊群,那么哲学家就是牧羊人,文学家与摄影家,充其量也只能算牧羊犬。优秀的牧羊人会把羊群导引到水草丰美的山坡或广袤的原野上,从此开始了“童话般的幸福生活”。文艺工作者(含摄影家)的责任之一,就是协助牧羊人做好这个事儿。这样看来,对于摄影家来说,快门好按,责任难当。所以,大师们说,优秀的摄影家,需要由高度觉悟的知识分子来担当。这里所说的知识分子,不是指的学位和职称,而是人文自觉性和对事物本质的洞见能力。

如果上面的说教成立,那么摄影的价值如何体现就不难把握了。

 

先说“审视社会”:

 

有人把人类比作羊群,有的宗教里把人类比作“迷途的羔羊”,其主要原因大概是:当某种社会意识和价值观在以文化的方式世代传承,并在社会上“蔚然成风”的时候,它的方向即使有失偏颇甚至谬误,人们也会趋之若鹜。风起云涌,势不可挡的人文景观比比皆是。例如当下堵满大街的汽车“风潮”,再如十年动乱的歇斯底里场面。这就是人们在“社会提倡”的精神暗示下,借助惯性思维或盲从而产生的 “羊群效应”。

有生命力的摄影主题,很难脱离社会现实在空中建立世外桃源。摄影人应当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品质和人文自觉精神,透过错综复杂的社会表象,从司空见惯乃至津津乐道的事物中发现和提取荒谬案例的影像文本,提醒和忠告社会,应当重新审视这样的现实!深刻的摄影作品往往是批判性的,直接命中社会的主要矛盾则更显犀利。

有史以来,人类社会的各种社会意识形态变革和改良,一直也没有中断过。先驱者们的思索和实践活动,有时是以生命为代价的。伟大的哲学家被破坐牢、流放、走上断头台的不计其数。

二十世纪,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与资本主义、法西斯主意、社会达尔文主义在观念上的大碰撞,导致二次全球大战,社会代价是沉重的。世界上现存的几种社会制度,绝不是完美无缺的,依旧需要不断改良。审视社会发展的大课题,哲学家(罗素等)对东西方文化(例如佛教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做对比分析,同时预言中国道教的“天人合一”和印度的佛教理念最终会融合西方工业文明而衍生出一种田园诗话般的慢生活、节约型社会形态。爱好和平的人们,企图通过深度思考和追问的方式,为社会的发展献计献策,是值得推崇的。所以,在当代语境下,作为话语权越来越重的摄影,理应发挥出它的巨大作用。当然,摄影家不一定非得是哲学家,但他们必须具有哲学家的思维方式!同时,不断用先进文化和正确的世界观武装头脑。

例如,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裸奔时代,人们在尽享物资带来的奢华与舒适的同时,精神上往往疲惫不堪,幸福指数并未同步递进。两级分化、生态失衡、山河破败,能源枯竭以及医疗教育等领域存在的矛盾……所有这些,都是拷问社会发展的重要线索。

哲学家、文艺工作者在不断探索,政治家们也在摸着石头过河。对此,比较年轻的摄影界,一直借鉴文学、绘画等较成系统的理论在实践中跟进。对于每个摄影家来说,“我”可以搞不清庞杂的摄影套路,但只要把握“审视社会”这样的大前提,结合自身的独立思考并放眼未来,借助现实论据,以系列影像文本为论证过程,创作出具有独立精神的作品,促成摄影价值的最大化是完全可能的。

然而,现实生活中,摄影人的地位、水准是参差不齐的,每天接触的环境也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如果以较小的切入点介入并且深入挖掘,同样可以达到水滴映射阳光的镜界。

 

例如当前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次性”现象,无论生活用品(像过度包装的月饼盒子等等)还是某些反复拆改的工程规划和质量,都给人类赖以生存的有限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这种不顾后代子孙忧患的粗暴消费和开发,荒谬到何等不人道的境地!又如拜金主义、追求舒适体面和奇异审美,(一边大快朵颐,一边开腹吸脂;断骨增高、丰乳、纹身;有腿不走路,却在跑步机上气喘嘘嘘喘等)的生活观等,都是值得人们深思的课题。摄影师若能以抓住典型特征的影像方式“漫画”出来,如有他人不曾认识到的新概念弹出,更会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然而,在利益链条的驱使下,商家往往借助广泛的媒体,极力兜售上述荒唐的价值观。这种现实本身,也是值得摄影人挖掘的好素材。

社会喘息式地畸形发展,有多少人病得不轻却不自知呢?所以,好的摄影作品,是一块确切的病理切片,具有“临床诊断学”的重要意义。佳作经过当代媒体的广泛传播,其社会价值是发散的。但它能否得到当局重视,应视作品的不同品位、不同社会体制以及主流媒体喜好而定。

谈到不同社会体制,公众言论的自由度问题不能不提一下。社会纪实摄影(乃至某些观念摄影),针对某些敏感题材,即使作品水准具深刻的指导意义,但不一定得到主流媒体的重视甚至发表,最终被像素海洋淹没,这是摄影家的悲哀,更是社会的悲哀。大概这是制约摄影走向国际潮头的主要症结之一。

对此,摄影人是迎合主流意识,还是保持独立觉悟呢?有好多摄影家一直孤行并坚守自己的摄影理念,积累了丰富的作品素材,并根据开放程度适时发表。这种耐得住寂寞的摄影家在前辈中并不鲜见。例如李晓斌先生,几十年来独守寂寞,对社会纪实题材情有独钟,大量作品得到了时间的认可,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不必细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经典之作的意义是永恒的。

我讲的“审视社会”这个大主题,任何大师一时都难以把握。作为一般摄影人,更不应该起高调,功利主义当先了。可以从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感悟最深的小处着手,站在历史的高度,放眼未来,在有限的时间里,踏踏实实地做好几个主题的图文阐释。

大家都来关注并实践了,综合起来就会具有较大的“核当量”。王久良先生的《垃圾围城》、以及卢广先生的“环境污染”都是已经走向国际的成功案例。

当今中国,需要拍摄的题材太丰富了,不是“没什么可拍的”,而是要拍的东西多得忙不过来。摄影人没有达到“开天目”的境界,不是摄影理论不够丰富,而是看世界的立场和方法过分“大众化”。摄影的功夫在摄影以外,介入摄影核心的手段没有直达的快速干道!商业摄影的短平快手段可以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但其社会意义有待商榷。

 

当然,摄影不都是从反面的角度切入,弘扬正气,讴歌大道,也是力量。

 

 

再说“解析人性”:

 

说到人性,人们通常会联想到“性本善”或“恶”的问题。也有人说人的本性无善恶,都是后天熏染灌输的结果。这样笼统地解析人性,未免粗糙。以“真善美”与“假恶丑”来衡量也显得过于单薄。

其实,人性深处,还有好多不善不恶不美不丑等中性的复杂成分。解析人性的意义在于认识“人”本身。世界上的一切动物,都活的比较“自然洒脱”,它们不受“传统观念”的制约,只要是“能够的”和“愿意的”或“不愿意的”,就会尝试去做或选择不做。人类则不然,骨子里本来是“这样”渴望的,表面上很可能是“那样”标签的。

人类是群居的,各种行为和本性需求,需要符合所在群体(社会)的法律和道德准则。而法律和道德,是随着不同的时空和社会形态不断修订的。人生一世,犹如白驹过隙。选择怎样的个性生活方式更符合人性本身的自由,同时又不妨害社会秩序以及他人(包括它物)的基本权利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人类自由的空间有多大,个人的权力意志在何种尺度下展开,这些问题需要探究。旧中国乃至十年动乱时期,国人的人性遭到无端压制,百姓成为社会斗争和王权统治的工具和牺牲品。这种“没人性”的社会形态,是对人*权的粗暴践踏。

解析人性,就是结合社会现实,研究哪些是符合社会法律的规范的、哪些是律令禁止的内容。合法的,可以大胆张扬,甚至可以不顾传统道德舆论的制约,呼唤人们活出“本我”。违章的,则需提醒克制、自律。

换个角度来说,解析人性的本真,对制定更符合人道的法律具有现实意义。

史前蒙昧时期的人性,大概是无限自由的状态,随着社会文明的创立和发展,人性遭到不断的禁锢。当代,人们呼唤人性的解放,同时倡导社会和谐。

回顾中世纪,西方被基督教文化统治一千年。直到文艺复兴,觉悟的知识分子提出“以人为本”的口号,倡导“不为上帝而活”的理念。哲学家尼采甚至大声疾呼“上帝已死”,薄伽丘的《十日谈》、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等一大批批判现实主义的文艺作品涌现,促使世人价值观的巨大转变。科学、民主、自由、人权等先锋理念的确立,为社会形态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由此导致的工业革命,也为促进社会变革,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立下汗马功劳。

人性的力量是巨大的。解析人性,张扬人性的光辉,了解人性的弱点,鞭笞人性的丑恶,是一切文艺作品永恒的主题。人类活动的一切出发点,与人性深处的动机密不可分。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千丝万缕的,诠释人性,注解人性,尊重人性,合理地释放人性,引导人性,对于如何构建人与自然、社会的共生关系,如何相互尊重与关爱、交往与回避,对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其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我们国家,对人性的研究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国外的好多企业,包括在产品设计上,特别是服务行业,在经营理念上极其重视尊重人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性既是商机。这方面有太多的内容值得我们的民族文化借鉴。“文革”时期社会主流强调批判“资产阶级人性论”,现在看来是当时我们的社会形态本身没人性。摄影作品更多地挖掘人性问题,对人性化的社会构建具有积极意义。

佛洛依德的《心理分析》、《梦的解析》以及戴尔•卡耐基等的相关作品,为人性的解析奠定了理论基础,更多的内容,需要摄影人直接向生活学习总结。我一直坚信,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哪一部文艺作品比现实生活更精彩。

我谈了半天,好像与摄影、价值扯远了。其实,摄影真正根基,恰恰是这些内容。摄影的价值,绝大部分取决于作者对生活的认知程度和萃取能力。摄影,特别是抓拍的作品,例如布列松、吕布等的作品,极大地揭示了人性深处的秘密。仔细研读这样的作品,对提高人文素质具有极大帮助。除却观念、艺术等摄影体裁,影像更是思想的母体。

不从本质上搞清摄影的内涵,仅仅在光影构图等粗浅的技术层面和不同派别成功的理论经验上纠缠不休,恐怕难以走出具有个性的新路子。大主意如果拿定了,怎么通过镜头和快门表达所感所悟,尽可因地制宜,随心所欲好了。

例如有人拍摄了变性题材、同性恋等作品,张扬了尊重人性的主题。前些日子魏民老师关于公交车站的作品,也是对人性“趋同”心理的深刻展示。

事实上,摄影理论不管讲了多长篇幅,不管内容如何艰涩难懂,简单地概括,摄影就是这样一个追问:“生活是什么?”其中自然包括“审视社会”和“解析人性”的课题。




网站导航Site Navigtion
我们的理念Our Philosopny
惠浦商业影像,
只为有品牌目标的客户提供专业的摄影服务,
为其量身定制专属的品牌视觉!
我们只做有品质的照片,旨在为有品牌目标、
努力寻找差异化的客户服务!
我们不是普通的摄影工厂,
如果独特的品牌视觉也是你的追求,
那么欢迎你成为我们的伙伴!
我们是惠浦商业影像,
我们只为有品牌理想的你服务!
惠浦地图Feepro Map
CopyRight © 2014 惠浦商业影像 All Rights Reserved
用微信扫一扫,加为关注关闭